“看十年的中國在深圳,看百年的中國在上海,看千年的中國在北京,看上下五千年的中國在西安?!边@次,我將探訪世界四大古都之一—西安,去一覽它的風采!當代“張騫”團隊“絲綢之路”考古成果斐然
14個展柜,120余件(組)文物展品,圖片40余幅……豐富精美的展品,向國際社會展示了中烏考古合作研究的階段性新成果。當地時間2月22日15時,由西北大學、烏茲別克斯坦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烏國家歷史博物館聯合主辦的“中烏聯合考古成果展——月氏與康居的考古發現”,在烏國家歷史博物館開展。此次中烏聯合考古成果展分為“康居文化的考古發現”和“月氏文化的考古發現”兩個單元。開展儀式上,中國駐烏茲別克斯坦大使姜巖、烏茲別克斯坦國家歷史博物館館長伊斯梅爾伊洛娃、 烏茲別克斯坦科學院副院長拉赫莫夫、中國西北大學教授王建新、烏茲別克斯坦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馬克蘇多夫先后致辭。
2157年前,一位中國人從長安出發,歷經10年的苦難旅程,經過大宛(今費爾干納盆地)、康居(今哈薩克斯坦西南部至烏茲別克斯坦中南部),到達了大夏即巴克特里亞(今阿富汗斯坦北部和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南部)。他就是漢王朝派往西方的第一位使節——張騫,他的使命是尋找從中國西遷大夏的游牧部落大月氏。
從2009年開始,被譽為當代“張騫”的王建新教授,率領西北大學考古學術團隊與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的考古學家合作,在西天山地區開展聯合考古調查、發掘與研究。他們的目標是:尋找西遷中亞的古代月氏人的考古學文化。這項工作是從2000年開始在我國境內東天山地區開展的古代游牧文化考古研究課題的必然延續。
團隊在開展大范圍系統區域考古調查的基礎上,先后選擇烏茲別克斯坦撒馬爾罕市撒扎干遺址和拜松市拉巴特遺址進行了科學精準的考古發掘,獲得了一批重要的考古新資料。初步確認了古代康居和月氏考古學文化遺存的特征及分布范圍,在絲綢之路考古研究領域取得了重要的突破和進展。
塔什干第五十九“十一年制”學校學生,在開展式上表演了中國風歌舞。烏媒體對該成果展進行了及時的跟蹤報道,在烏社會各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